小學(xué)升初中?脊旁娫~名句解讀(三)(2)
來源:大連奧數(shù)網(wǎng)整理 2011-12-30 08:55:35
知子莫若父。–《管子·大匡》
[解讀]沒有比父親更了解自己的兒子的了。知:熟悉。莫:沒有。若:像。
志士仁人,無求生以害仁,有殺身以成仁。–《論語·衛(wèi)靈公》
[解讀]志士仁人不肯貪生怕死而傷害仁義,他們總是寧可犧牲性命以成全大義的。自古忠臣義士把仁義看得比生命還重要,文天祥就是這樣的志士仁人,”人生自古誰無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這兩句詩,表明了他視死如歸,舍身成仁的心跡。
子曰:”吾十有五而志于學(xué)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順,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–《論語·為政》
[解讀]我十五歲,有志于學(xué)問;三十歲,(懂禮儀,)說話做事都有把握;四十歲,(掌握了各種知識,)不致迷惑;五十歲,得知天命;六十歲,一 聽別人言語,便可以分別真假,判明是非;到了七十歲,便隨心所欲,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(guī)矩。這是孔子晚年對自己一生學(xué)習(xí)修養(yǎng)的概括總結(jié),說明他一生從不間 斷地學(xué)習(xí)修養(yǎng),而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個較大的進(jìn)步,直至晚年達(dá)到最高境界。幾千年以來,無數(shù)的人都把這段話作為勉勵自己的座右銘。而其中的”而立”、” 不惑”、”知命”、”耳順”也分別成了三十歲、四十歲、五十歲、六十歲的代名詞而廣泛流傳。
百川東到海,何時復(fù)西歸。少壯不努力,老大徒傷悲。–《漢樂府·長歌行》
[解讀]時間像江河向東流入大海,一去不復(fù)返;人在年輕時不努力學(xué)習(xí),年齡大了一事無成,那就只好空留悲傷、后悔。人生積時為日,積日為月,積 月為年,看似長久。年少的時候盼望著長大,常覺得日子過得很慢,來日方長。其實(shí),光陰似箭,日月如梭,如果任其蹉跎,則日復(fù)一日,年復(fù)一年,自甘暴棄,終 于要后悔也來不及。
百聞不如一見。–漢·班固《漢書·趙充國傳》
[解讀]聽得再多,不如親眼看到一次。指看到的比聽到的要可靠些。
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。–南朝·宋·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文學(xué)》(曹植《七步詩》)
[解讀](豆萁與豆)本來都是豆根所生,(豆萁燃燒著)煎熬豆子,為什么這么緊急?比喻兄弟逼迫太緊,自相殘害,違背天理,為常情所不容。告誡 人們不要做親者痛,仇者快的事情。據(jù)《世說新語·文學(xué)》中說,曹丕做了皇帝以后,對才華橫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懷嫉恨,有一次,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內(nèi)作成一首 詩,如不做到,就將處死。曹植未走完七步,便作成了一首詩,后人稱為《七步詩》。廣泛流傳的四句是:”煮豆然豆萁,豆在釜中泣。~,~。”萁(qí):指 豆莖。